深度分析Perp DEX:Hyperliquid、Aster、Lighter、edgeX
作者:JVHyperliquid
這一代PerpDEX已經與“GMX,DYDX”那一代PerpDEX有了本質區別。因其主體還是PerpDEX,所以標題還是用PerpDEX來討論。
以“PerpDEX”起家,迅速崛起,為眾人所知。
Hyperliquid是條L1公鏈,跟Ethereum、Solana一樣的L1公鏈。Hyperliquid的愿景很大,要做承載所有金融的Blockchain、高性能的鏈上金融交易基礎設施。Hyperliquid既有永續合約交易,也有現貨交易,最近又在推進穩定幣USDH。
其發展路徑可以從HIP中窺探,從HIP-1、HIP-2到HIP-3,最近社區又提出了HIP-4。HIP-4要做類似Polymarket的“EventMarkets”,繼續擴展Hyperliquid的產品邊界。簡單說就是一個HyperCore上交易的二元市場,不同于傳統perps,事件不依賴連續預言機或資金費funding,價格完全由交易行為決定。此提案也得到了Jeff的肯定(關于HIP的討論這里不展開,后面會寫一篇專門的研究文章。)
Hyperliquid也被社區親切的稱為“鏈上幣安”,一個讓幣安高層有些焦慮的名字。或者可以稱Hyperliquid為 “AWSofLiquidity”,這個名字更Sexy一點。
HyperliquidL1技術架構與性能
Hyperliquid團隊從“第一性原理”出發,為了解決加密市場上糟糕的流動性和交易體驗、黑箱不透明、欺詐等問題,自研了一條專為交易打造的高性能Layer-1Blockchain。架構分為兩部分:HyperCore 和 HyperEVM。
HyperCore是鏈上撮合引擎,負責中央限價訂單簿(CLOB)的掛單、撮合、保證金和清算,全流程均在鏈上完成。Hyperliquid選擇CLOB而沒選擇AMM是正確的,之前用的AMMPerpDEX的體驗真的不行。CLOB也是現在主流PerpDEX的共同選擇。(Aster、Lighter、edgeX也均采用CLOB,其中Aster是AMM和CLOB都有)。
HyperEVM則是與HyperCore共用共識的通用智能合約層,保持與EthereumEVM兼容,方便其他應用集成交易所狀態。共識采用改良HotStuff的 HyperBFT(權益證明),確保全網交易順序一致且無需依賴鏈下撮合。
這種緊耦合分片設計帶來了接近CEX的速度:中位交易延遲約0.2秒(99%交易<0.9秒延遲),峰值吞吐高達20萬筆/秒(HyperLiquid官方數據)。Hyperliquid區塊出塊和確認非常快,實現亞秒級最終確定性。由于完全鏈上訂單簿和撮合,其透明度高但性能仍出眾,真正達到了“鏈上CEX速度”。目前Hyperliquid未明確采用EigenLayer的AVS(主動驗證服務)方案,主要依賴其自有鏈和共識確保性能和安全,性能與安全由自家鏈直接提供,不依賴ETH的再質押網絡。截止2025年9月,HyperliquidL1的活躍節點數量是24個。
用戶體驗與界面
Hyperliquid提供了與頭部CEX一致的交易體驗。用戶界面采用傳統訂單簿+K線圖設計,支持高級限價單、止盈止損等高級訂單類型,有專業交易工具。交易結算幾乎實時(子秒級),界面操作反饋流暢,無卡頓。能同時滿足專業交易員和普通散戶的需求。順便提一句,開倉、平倉的提示音“噠”的一聲聽著很舒服。
用戶通過web3錢包,可非許可接入+無托管交易,但需將資產跨鏈橋接到HyperliquidL1上使用。目前是只能通過Arbitrum鏈存入USDC。然后生成一個Agentwallet(只有交易權限,無轉賬權限,且私鑰保存在本地),開倉、平倉無須再簽名,整體體驗絲滑。用戶對此Agentwallet無感。

流動性與交易深度
作為龍頭,Hyperliquid擁有極深的流動性和交易量。其每日成交額常達數十億美元量級,2025年7月單月永續交易量高達約3190億美元,這推動當月全鏈永續交易量創新高(4870億),Hyperliquid一家占比約65%。在2025年中,Hyperliquid的市場份額一度穩定在75–80%之間,遠超其他競爭對手。2025年8月單月永續交易量占幣安合約的13.85%,歷史最高比例。(TheBlock數據)

手續費結構與激勵機制與CEX也類似。Hyperliquid基礎交易手續費為Marker1.5bps、Taker4.5bps,整體比主流CEX略低。目前持有HYPETokens質押的用戶還可享受手續費折扣,最高可以有40%的折扣(需質押超過500,0000HYPE),類似幣安的持有BNB與VIP等級綁定。
Vaults金庫
Hyperliquid的金庫由3個部分組成:AF、HLP、用戶金庫。
協議金庫A:AssistanceFund(AF) AF定位協議“財庫”/買盤引擎。主要用來回購(并常配合銷毀)HYPE;同時在特殊事件中用于用戶賠付(2025-07-29API中斷后自動賠付約200萬USDC)。AF的資產以HYPE為主,降低大額交易/賠付時的滑點與執行復雜度。
約93%的平臺手續費注入該基金用于回購并銷毀HYPETokens,另有7%分配給HLP做市池。這種設計形成正向循環飛輪:交易量上升→手續費收入增加→更多Tokens回購銷毀(提高Tokens價值)且做市池獲益→吸引更多用戶和流動性。

第三階段:BuildCodes-渠道分發為王
KOL返傭&Affiliate是CEX常見的UserAcquisition手段。CEX們除了做品牌、PR、Community、SEO、campaign等,BD導向的KOL返傭是必備的增長路徑,很重要。
不同的CEX,KOL返傭帶來的用戶的占比會有所不同,如幣安可能在50%左右,Bitget可能在70%左右。另外,越小的CEX的KOL返傭比例給的越高、用戶和交易量占比越高。甚至很多小的CEX返傭90%-100%,通過“吃客損-補貼返傭”的“飛輪”做增長。
而Hyperliquid的返傭比例僅有10%,而且僅限前1B的交易量,按平均3bps的手續費率算,如果你邀請的人貢獻了300K的手續費,你只能拿到30K的收入。返傭邀請并非Hyperliquid的重點,而是BuildCodes。
很少有人意識到BuildCodes的真正威力,它是一種真正具有指數級潛力的分銷策略。對于開發人員來說,不再需要構建高性能訂單簿或吸引流動性,因為Hyperliquid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。對于Hyperliquid來說,不再需要管理產品推廣、用戶獲取甚至產品創新,因為所有這些都委托給了構建者網絡。有點像我之前在的一個瑞士團隊(UBS背景)出來做的PerpDEX,采用的是whitelabel方案,方向是對的,可惜產品力不太行。其實之前的BinanceBroker和OKX的云交易所/節點等都是類似的方案,BuildCodes的本質區別是接入方便、門檻低、鏈上公開透明。
當前Phantomwallet、Axiom、UXUY、PVP.trade等都接入了此方案,目前Phantom已經貢獻了約40K新增用戶,PVP.trade單日貢獻收入7.5m。目前,我也完成一個perpDEX基礎版本的開發,準備利用之前的經驗和渠道資源做增長,感興趣的可以一起交流。

除了BuildCodes,另外還有大殺器CoreWriter和HIP-3,只是門檻略高,篇幅限制此處不展開了。
“道”-得道者多助
雖然以上Hyperliquid成功原因的分析寫的還算詳細,但并非本質。很多對Hyperliquid的成功解讀也都停留在表層。
但本質只有一句話:Hyperliquid扛起了“Blockchain精神”的旗幟——公開、透明、去中心化、用戶主權。就像當年的幣安扛著這面旗幟去反傳統金融一樣,無論是BTCmaximalists、行業OG、還是普通加密用戶都站在幣安這邊。真正聚攏“人心”的是真正的Blockchain精神。
用戶角度,當下很多CEX確實存在著中心化黑箱、吃客損、跟用戶做對手盤等問題。CEX老板角度,也面臨著日益嚴格的合規監管挑戰。所以眾多CEX都在紛紛轉向DEX。
所以,幣安的儲君-Aster橫空出世了。
